作者 | 周雅
来源 | 赛博故事(cybergushi)
相机将记录影像生活从油画家手中交给群众,但是专业设备客观上提高了技术门槛,将影像能力从群众手中取走。现在,华为通过重新定义“相机“,将能力又还给了群众。
Ⅰ 影像时代
在没有相机的15-18世纪,人民群众想要记录生活影像,是需要职业人士——画家,来协助完成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经典油画,特别是肖像画,很多都是画家们接受金主赞助的成果,比如穿了高跟鞋的路易十四,骑着马的查理五世。甚至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也可能是受委托的作品。
既然是油画,创作周期就短不了,请画家又需要成本,于是那个年代能在家里挂一副体面油画的人,就不太可能是凡夫俗子。在众星云集的文艺复兴年代,厉害的画家们往往也能通过绘画得到丰厚的报酬。拿威尼斯画家提香来说,他绘画手艺高,创作的东西又符合市场口味,一幅画换算成现在的货币要20万人民币之多。
不过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伦勃朗。他创作了鼎鼎大名的《夜巡》,可惜在当时这幅画是多位金主AA制共同委托的。但伦勃朗却为了艺术,把有的人画的突出,有的人画在角落,最终在油画市场上失去了委托人的信任,在潦倒中过世,令人唏嘘不已。但这客观上也说明了大家当时对“记录生活影像”的重视。
画家们的职业生涯,延续了数百年之后,被相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开发出了 “胶卷”,并在同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需要专业画家参与的“影像时代”宣告结束。
Ⅱ 无影像,不社交
到了现代,照相馆流行开来,很多普通家庭开始自己拥有相机,记录生活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大幅度降低。在数码相机流行的时候,群众记录美好生活甚至连照相馆都不太需要去了。
而说到用影像记录美好生活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影像从来都是社交生活的载体。
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然如此。
委托人在收到一副订制的满意画作之后,往往会把亲朋好友都叫到家里来共同欣赏。这时大家在画作前推杯换盏,对画作品头论足。如果这幅画又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对画主人来说是极有荣光的一刻,自然画家的身价也就水涨船高。
在相机时代,虽然创作主体变了,但是影像的作用仍然在延续。
多年前的现代家庭都有一个叫做影集的东西。亲朋好友到家里作客时,闲聊之余,主人往往会拿出影集,和大家分享影集里记录的生活点滴:“这是当年我们在xxx旅游”,“这是xxx毕业的时候”,“你看这小家伙当年多瘦,现在恐怕得胖了20斤”,“你看她像不像小猪佩奇(时间穿越了,应该是米老鼠或者孙悟空)”,不亦乐乎。
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上述场景有种熟悉感。虽然隔几个世纪的时空,社交的内涵从来都没有改变过。现代社会,人类社会一直在用影像来社交,只不过古人用油画,上一辈人用影集,我们用“朋友圈”,更年轻的朋友用“抖音”。
贵客们不再客厅对着油画赞叹,亲友们不再翻看着影集点头称赞,现在大家打开手机,在朋友圈里为“好友”的“美食”、“健身、“自拍”、“美景”等影像点赞。
III 手机和相机
人生最痛苦的时候,其实不在于没有“诗和远方”。而是看到了远方,手机却没电了;或者是人的眼睛看到了,手机的摄像头却看不清。
随着手机拍摄技术的不断成熟,照相机正在从人民群众的口袋中逐渐消失,但只是逐渐消失,却非完全消失。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手机的拍摄能力,不足以处理很多场景的影像,只能由专业摄影人士,或者专业摄影设备来完成。
场景举例如下:
长焦,看到了远处雪地的麋鹿,我们想记录美好生活,专业人士的专业相机可以,但是手机做不到。
夜拍,在高塔上看到城里的无敌夜景,我们想记录美好生活,专业人士的专业相机可以,但是手机做不到。
长焦+夜拍,你看今晚的月亮它大又圆,我们想记录美好生活,专业人士的专业相机可以,但是手机做不到。
类似的场景不一而足。正因为这些硬件因素的限制,有了智能手机之后,MP3从我们的口袋里很快消失了,但是相机从口袋里消失的速度就远没有这么快了。
IIII 后来者华为
华为抓住了这个机会,努力让群众加速度与相机再见。
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后来者,华为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在“后来居上”,已经和智能手机的开创者不相伯仲, “去年华为前三个季度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了苹果,第四个季度苹果比我们多一点,平均下来差不多”,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在P30系列手机发布会上告诉记者。而从趋势来看,反超则只是时间问题。
凡后来居上者,一定是率先做对了什么事,就华为手机而言,电池性能、设计、外观都是因素,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必然是影像。
自从华为发布P系列手机以来,一直将摄影作为一个重要功能在发展。在华为的一本名为《飞向新赛道——华为终端背后的故事》的内部资料中,挨着余承东的序言——“做全球消费者最喜爱的智能终端品牌”后的第一章,标题是 “为什么是徕卡”,记录的就是华为和知名相机公司徕卡联手开发手机摄影技术的故事。
在之后每一代P系列手机上,拍照功能都在得到加强。2016年,华为和徕卡首次发布了双镜头拍照系统,更多人开始愿意在分享的照片上留下来自徕卡P9的数字尾巴。
而在最新发布的P30系列上,华为又完成了一次“集大成”,一举突破“长焦+夜拍”等众多专业摄影屏障,在手机上让普通人能拍到往往需要专业人士+专业设备才能搞定的场景。实现了这两点后,余承东还继续强势表态:“手机的拍摄能力,会越来越靠近专业设备能力。我们先取代了卡片相机的能力,再取代专业相机的能力,接下来会再把专业的摄影机能力取代。”
V 相信NPS
尽管华为的市场份额一直在提升。余承东却说华为内部没有KPI,主要看口碑,特别是看重NPS(Net Promoter Score),消费者推荐指数,即消费者买了之后愿意向朋友推荐的程度,“我们内部考核这三个字母”。两次见到余承东,两次余承东都做了这个表态。
NPS净推荐值一词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工作于贝恩咨询的Fred Reichheld创造,他在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说,去问一问你的顾客:“看他会不会向朋友推荐你们的产品?”。从华为的角度看,之所用这个体系,因为“如果消费者满意了,增长发展就是必然的”。
但是此处留下一个问题:
如果消费者喜欢这款产品,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向朋友推荐?机缘巧合,手机的影像能力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在微信等社交工具大于短信,甚至大于通话的时代,朋友圈更是我们的社交场所,而非酒吧或者餐厅。而在朋友圈这个社交场所,人类普适的沟通语言不是中文,不是英文,而是影像,一图省前言。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绝大多数的社交工具都是以影像为载体的,微信、抖音、Ins等等。
毕竟我们之前已论证过,影像一直是人类社交的重要载体之一。
而华为手机强大的影像能力,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社交功能的需求,拍下更多难忘瞬间与朋友分享。同时,这一张张社交空间的照片和视频,特别是暗光的,长焦的影像,也成为朋友间无需语言的,一封封对华为手机的推荐信。拥有更好的拍照手机,无形中相当于在社交空间中拥有更流畅的社交语言。
如果是华为的相关负责人,可能已经在日历上记下2021年5月26日,因为这一天,在中国又将能看到下一次月全食。如果没有意外,那必然是一次华为手机的影像狂欢。
相机将记录影像生活从油画家手中交给群众,但专业设备又将一部分能力从群众手中拿走。现在,华为通过重新定义“相机“,将这部分能力又还给了群众。
VI 群众的新“相机”
大约半年前,公司有个项目涉及到对大型会议进行现场拍摄。项目组同事申请希望采购一些摄影器材。几经讨论之后,采购部门选型了一款长焦镜头相机。
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周,项目组同事就把相机退回来了,同时询问能不能申请更换为某个型号的智能手机。大家自然奇怪,问为啥不要专业相机反而要手机。
项目组同事解释说,相机虽然好,但是具体拍摄的同事不见得是专业出身,对相机的参数设置并不熟悉。
在会场这样一个灯光环境比较特殊(昏暗,光线多变),又需要长焦拍摄(舞台较远)的场合,他们经实际对比后发现,对多数普通人来说,用这款智能手机的拍摄效果,比专业相机要好。
当时,项目组同事希望配备的手机是华的为P20,P30的采购申请应该已经不远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到2030年,智能互联设备的数量将突破500亿台。所有这些智能设备将通过蓝牙、Wi-Fi或5G等方式互联。
在当下的AI竞争格局下,没什么能比一场AI浓度爆表的大会,更能快速彰显自身实力了,AMD的这场「Advancing AI大会」,就是印证。
在今年云栖大会主论坛上,作为压轴的人形机器人对话——《人形机器人的“图灵时刻”》最受关注,这不仅可以看作是人形机器人创业者们的心路历程,也是半个世纪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