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你只需要看一眼手机,启用了FaceID功能的iPhone X就会在一秒钟内识别出你的脸部特征,并自行解锁,同时,这一技术也将被用于Apple Pay支付和第三方应用等场景中。
有吐槽说,这一功能可能让iPhone失去一批男性用户(尤其是已婚男士),反之,这也有可能让一批男性“被迫”提前用上iPhone X。
苹果公司在iPhone X中使用了“TrueDepth摄像机系统”(也就是“齐刘海”部分),通过使用里面的传感器和点阵投影仪,投射出3万多个点,就能形成一张完整的3D“脸谱”用来识别用户脸部。据悉, iPhone X将采用定制的芯片来处理人工智能工作负载,这是一个双核的“ A11生物神经网络引擎”芯片,每秒运算次数最高可达6000亿次,该芯片赋能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Face ID身份认证功能能够快速识别人脸。而为保证用户的隐私,让用户更放心,苹果称所有相关的数据运算都将发生在本地,不会被上传到云端或是回传到苹果公司。
同时,经过不断被训练的神经网络建模识别人脸,当你的iPhone X识别你的脸部次数越多,它就会对你越熟悉。不管你是换发型、留胡子、戴帽子、戴眼镜,还是光线强弱不同,它都会认出你。
同为生物识别技术,TouchID的解锁错误率是五万分之一,而FaceID则是一百万分之一,成功率极高(虽然苹果高级副总裁Craig Federighi在发布会上尝试使用FaceID功能解锁手机却失败)。对此,大家也不必过度“恐慌”。库克在发布会上表示,FaceID要求使用者在刷脸解锁时必须“集中注意力”(require“user attention”),所以,当手机远离眼睛,或者用户闭着眼睛时就不会解锁,你根本不用担心在自己睡觉时手机被解锁(除非你像张飞一样睁着眼睛睡觉)。
事实上,近几年来以来,业界对于脸部识别的应用“屡试不爽”,但一直因为安全问题被诟病。比如只需要通过一张电脑所有者的照片,就可以轻松进入设置了脸部识别登录方式的电脑;再比如流行科学作家丹·莫伦(Dan Moren)通过一个视频就击败了阿里巴巴的面部识别系统。
然而,一直以“安全”标榜自己的苹果,定然也不会允许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新功能让自己的“人设”轻易垮掉。在这周小米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也推出了人脸识别解锁方面的方案,虽然都是“人脸识别”,但具体技术却有很大的差距。
苹果的FaceID,采用的是结构光双摄方案,通过将3万多个光点的网络投射到人脸上,并随着用户转动头部以映射脸部3D形状,最终形成的是一个三维图像,这也是目前安全性最高的人脸识别方案。而小米Note更多还是二维人脸解锁的方案。
当然,即使是三维面部识别系统也并不是“万无一失”。就在两年前,柏林的SR实验室使用石膏模具,破解了微软的Hello面部识别系统。这一尝试在多个使用相同类型红外深度感应摄像机的品牌笔记本中都成功了。SR 实验室的创始人Karsten Nohl指出,他们使用的模具不仅模仿了用户的脸部形状,还模仿了皮肤的光反射性能。
为了证明自己,苹果甚至与好莱坞模型团队进行了人脸模型对比验证,以保证FaceID所识别的人脸不能被包括蜡像、模具等在内的任何仿制品所替代。在发布会现场,Federighi展示了一些非常逼真的面具制品,并表示经过测试,即使是这些面具再逼真也无法破解FaceID系统。他说,从理论上来说,也许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够跟你长的非常相似,他可以破解你的手机系统,但是这种概率大概是一百万分之一。当然,如果是双胞胎,这个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其实,关于人脸识别的安全性问题很多人心里依然没底,也许只有经过公开测试才能真正打破用户的疑虑。 但即便如此,目前,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人脸识别帮助用户进行开户、转账、付款,包括支付宝、券商、银行等等。以招商银行为例,目前人脸识别已经能够实现手机端超过 50 万的转账;对于标准化的个人业务,配置了人脸识别系统的智能柜台也已经在招行的线下网点投入使用(人脸识别时,系统会要求用户做出对应动作,如点头或者眨眼)。
总之,安全与体验也许永远没法两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道题无解,如果你的手机数据确实非常敏感,你完全可以选择关闭FaceID识别功能,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允许FaceID进行解锁,但不用于付款(此解同样适用于篇头的“恐慌人群”)。
当然,还有网友对于卸了妆还能不能解锁表示担忧,对此,我想说的是——卸了妆能不能解锁,你心里没点数吗?其实,我自己比较担心的是,如果我只是想用手机屏幕照个镜子怎么办?
话说回来,事实上,苹果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的布局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最近几年来先后收购了 PolarRose、PrimeSense、Perceptio、Faceshift、Emotient、Turi 等人脸识别相关技术公司。其中,2013 年收购的 3D 传感技术公司 PrimeSense,曾经还因为给微软的 Kinect 提供了传感器而走红。通过传感器和中间件,可以让设备感知周边的三维环境,实现人机交互。这也是此次FaceID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之一。
除此之外,在去年年底,苹果还发布了第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学术论文《Learning from Simulated and Unsupervised Images through Adversarial Training》。这篇论文阐述了如何通过计算机生成图像而非真实图像来训练算法的图像识别能力。
苹果在论文中称,在机器学习研究中,使用合成图像(例如来自一款视频游戏)来训练神经网络要比使用真实图像更有效。因为合成图像数据已经被标记和注释,而真实的图像数据需要有人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标记计算机看到的每件事物,如一棵树、一条狗或一辆自行车。
当然,使用合成图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一种算法所了解的内容与真实世界中的场景有所不同。比如,合成图像数据如果不够真实,就会导致神经网络只能了解到合成图像中所呈现的细节,而对真实图像的认识有所不足。
为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图像数据的训练效果,苹果研究人员推出了“模拟+无监督”的学习方法,以提高模拟图像的真实感。苹果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经过修改的新型机器学习技术,被称为“生成对抗网络”(GAN),让两个神经网络彼此对抗,从而生成更逼真的图像。
大胆地推想,苹果应该把这样一套方法论应用在了iPhone X 的 FaceID功能中。
关于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指利用分析比较的计算机技术识别人脸,其中包括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等技术。广义的人脸识别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技术流程:
关键技术
基本方法:
算法分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