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6月12日 北京消息(文/高玉娴):过去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倚赖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然而,近两年来,需求侧开始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譬如一些行业和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而部分有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却得不到满足;再譬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大量涌现,使得投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越来越明显,要适应新业态、新技术等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以及破解供需错位的难题,归根结底还要落到供给侧改革上,包括改善供给侧环境,并优化供给侧机制。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调整和优化产业间的要素配置,通过推动“双创”,释放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供给。
经过两年的推进,今年以来,我国供给侧改革开始进入深化阶段,实体经济的振兴又被拉回了战略“制高点”。要破解期间的供需失衡难题,解决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就要下决心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而其中的关键点只有两个字——“创新”。
但在过去,中国创新的大环境营造的并不理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中国企业一直被扣着“山寨”的帽子,真正的创新成了老大难问题。
事实上,要激发一个组织的创新力,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形成对创新成果强有力的保护机制,形成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良好的保障和支撑。只有如此,才能让知识产权保护深入人心,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力,并进一步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要素紧密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从全球范围来看,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都已经越来越深入,我国政府也开始从顶层搭建良好的战略机制。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具体的落地执行中,企业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方面,美国高通公司一向被视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积极拥护者,并且在近年来充分发挥出其知识产权优势,不断与国内公司展开合作,扩大在中国的布局。受益于知识产权的优势,高通研发硕果频出。根据研究机构iSuppli发布的数据,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高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无线半导体供应商,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这个地位。2014年,市面上搭载高通骁龙处理器的安卓智能手机已经累计超过10亿部。
随着自身的发展,除了手机和无线通信相关领域的传统业务,如今高通已经把业务扩展到智能汽车、海量物联网、VR/AR等新兴领域。同时,高通把5G视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基石。据世界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HS统计,到2035年,5G价值链本身所创造的价值约为3.5万亿美元,同时还可以创造出22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将极大地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高通不仅自己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投入5G研发,同时近两年来逐步开展与中国厂家的合作,希望一起建立起统一的5G标准,共同克服研发上的障碍,实现技术体系产品的一体化。
作为一家仅有30多年历史的企业,高通能在无线通信领域打出一片天下,以高质量的核心专利技术奠定业界领先地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植入基因的创新力,而这样强大的创新动力则来自于高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全面重视,这反映在高通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以及研发投入等方面。
从成立之初,高通就把自己定位为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因此所有的公司机制和文化都围绕着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发挥才能而设立。
为了营造创新和开放的环境,高通在总部设置了一面智慧墙(外界也称专利墙),这面墙上所展示的一千多个专利不到高通专利数量的百分之一。如果是特别重大的发明,高通还会制作相应的牌子表彰员工的贡献,以此激励员工不断创新。
在高通看来,人才、环境和机制对一个企业的成功非常重要,而知识产权的创造过程就是大规模的容错和纠错过程。只有允许员工不断尝试、开放心态,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想法,并将其臻于完善。更有意思的是,高通非常鼓励员工通过不断的讨论甚至争论、有建设性的对抗碰撞出火花,而不是仅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苦思冥想。高通内部因此逐渐形成了“白板文化”(即“头脑风暴文化”),这也成为了高通科技创新最强大的推动力。
于高通而言,创新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原生力。虽然才成立30多年,高通在科技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经超过了440亿美金,同时每年还要把超过20%的税前收入全部投入研发,这么大的投入比例在全球企业中也都极为少见。
当然,高投入也意味着高风险以及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在高通发展的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很多千钧一发的时刻,但创始者和领导层却始终坚持克服困难往前走,并且设计了一套克服困难、降低风险的机制。
当然,技术终究是要为人服务的,专利不应该沦为表面光鲜的标志,只有转化成生产力、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单从投入上来看,要形成一个专利,尤其是重要的标准必要专利,从研发到申报,再到生命周期中的维护(在世界主要国家申请专利、维护专利),平均成本可能要达到百万美元级别。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把它转化为生产力,那它仅仅也就是专利墙上的摆设而已。
据统计,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10.2万件,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一百万件,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然而,这些专利多数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此,如何把这些丰富的专利资源盘活用好,不仅是企业当前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价值所在。对此,高通认为,把专利转换成生产力的关键,除了依赖于国家顶层设计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机制的保障,对企业而言,更要寻找到最重要的基点,研发最核心的技术专利,密切结合社会和商业的需求现实,尽量去解决那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才能让专利转化成切实的需求,并给市场和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此外,要实现专利价值转化,商业运作也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经过30多年的探索,高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从进入中国之初,高通就为自己设定好了宗旨,即植根中国、分享智慧、成就创新。它的原则是要把经过多年艰苦研发得来的劳动成果转化成能够促进行业发展的技术,并通过高效的分享、许可机制分享给自己的客户。在这方面,高通的“发明、分享、协作”的水平协作模式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这样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协助中国上下游企业发展,借助专利授权许可模式,高通不仅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让它们的产品具有差异化和竞争力,同时还与这些企业共同培育了产业链。
在2014年小米与爱立信的专利纠纷案件中,高通的专利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终小米可以在印度销售配备有高通平台的手机,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从整个手机行业来看,2010年全球前10大手机厂商中,只有1家是中国企业;而2016年全球前10大手机厂商中,来自中国的企业占了7家。能在短短6年间形成这样的格局,这与高通进入中国后分享自己的知识财产和科技成果不无关系。
除了技术之外,高通近几年来仍在不断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把自己的合作机制与投资引入中国。例如2016年1月,高通与贵州省政府成立合资公司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一起投入研发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使得中国企业得以具备服务器的研发、设计和推广能力;2016年,高通在上海斥资建立了上海测试中心,通过与中芯国际及其它芯片生产商合作,实现了在本地对芯片产品进行测试,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运输成本,也提高了本地化和产品生产方面的效率;同年,高通还成立深圳创新中心,建有世界顶级的实验室,配备了有关领域最先进的测试设备,从而能针对移动终端的电磁干扰提供精确测试、快速诊断,并给出解决方案。
高通通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无尘车间
从这些合作中足以见得高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此外,在高通公司中还专门设有一个部门,叫Qualcomm全球计划,部门中的专家团队包括专门的工程师、法律、市场等领域人才,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中国的合作伙伴出海,提供针对性的定制服务。
基于这样的基础,高通已经与超过120家中国企业达成专利授权协议,业务范围从3G到4G,从手机、平板电脑拓展到模块。高通始终认为,参与者越多,彼此的受益就越大。因此,高通希望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打造通信领域的生态圈,分享智慧,合作共赢。用高通总裁的话说:只有合作伙伴取得成功,我们才能成功;合作伙伴的成功是高通最大的成功。
事实上,不光在中国,现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对此,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全面性的产业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将成为全球产业新一轮发展和变革的强大引擎。因此,面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如果国内外企业、政府和司法机构能够一起营造和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依托的商业环境,激发全民的创新活力,相信大家都会受益。
而这,也是高通及其合作伙伴,以及所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各方希望看到的最完美的结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到2030年,智能互联设备的数量将突破500亿台。所有这些智能设备将通过蓝牙、Wi-Fi或5G等方式互联。
在当下的AI竞争格局下,没什么能比一场AI浓度爆表的大会,更能快速彰显自身实力了,AMD的这场「Advancing AI大会」,就是印证。
在今年云栖大会主论坛上,作为压轴的人形机器人对话——《人形机器人的“图灵时刻”》最受关注,这不仅可以看作是人形机器人创业者们的心路历程,也是半个世纪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