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3月14日 特别报道(文/周雅):1969年,航天员Neil Alden Armstrong为地球人在月球上留下第一道足迹,而将他送上月球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国太空总署),却从1958年成立之初就陷入争议。在美国,从产学界到政界都想把这个整天烧大钱的研究单位打入冷宫。但时间证明,这个看起来“蹈空凌虚”的航空航天计划,实打实的诞生了无数专利和技术,被证实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的创举之一。
时隔60年后,2017年3月9日,地球彼端的马云把中国版“NASA”计划公之于众——阿里巴巴将动员全球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新技术战略”,面向未来20年组建一支研发部门,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此举被认为人类科技界又一个新的创举。更特别的是,它来自中国。
从“兵工厂”到“导弹”的嬗变
中国版“NASA”如何眼高手也高,就要从阿里的业务说起。据阿里2017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云计算业务营收17.64亿元,同比增长115%,付费用户数量达到76.5万,同比增长100%。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同比翻番,让阿里云营收连续第7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幅。
这个成绩,放到云计算国际市场上,和国际科技巨头亚马逊、微软的云计算业务增长趋势相同,因此三者也有云计算3A阵营(AWS、Alibaba Cloud、Azure)之说。这位参与到云计算国际竞争格局中的“黄面孔”阿里,给业界一个既定印象:一个“电商王国”的背后,早已深藏技术地基——阿里云。阿里云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探索,反过来也牵动了阿里从早期的电商巨头走向国际科技先驱的蜕变。
所以我们所见,也正如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花名行癫)所说, “过去18年来,阿里巴巴的商业做得太成功,掩盖了技术的光芒。”其实,阿里巴巴一直是技术驱动型公司。
这种技术驱动力来源于阿里巴巴长期以来的科技投入:
阿里在超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平台等核心基础技术领域已持续投入十余年,诞生了十项黑科技,包括飞天系统、人工智能(人工智能ET、电商大脑、阿里小蜜、蚂蚁金服智能客服)、VR技术(Buy+与VR支付)、生物识别(刷脸支付)、菜鸟智能物流……
比如,今年2月21日,与Google、微软、IBM等全球科技巨头同场竞技的“中国科技企业”阿里巴巴,最终以“强化学习”和“刷脸支付”两个突破性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阿里生物识别中的人脸识别准确率超过了99.6%,生物识别还被用于识别眼睛图案、虹膜、掌纹和手写。
还有,全球买家能愉快的在天猫“双11”当天买买买,功劳在于阿里云,它有个超级计算引擎Apsara,专门服务于买家和卖家,在不可预知峰值的高峰流量期间,让阿里云在无事故的情况下促成了一项达到每秒17.5万订单的破纪录事件。还记得2016年的“天猫双11狂欢夜”现场,在全球上亿观众的见证下,阿里云人工智能ET隔空计算出5人手中的扑克牌,当时震惊了全场。而这场精彩的秀背后,阿里云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实力支撑起ET——基于阿里云iDST技术团队研发的智能语音交互(Intelligent Speech Interaction)系统和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技术。
不止人工智能,在量子计算领域阿里也有布局。对于量子计算,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一直有着狂热的追求,他曾经表示:“如果要在如今的前瞻技术中选择,我一定选择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科技浪潮,将对云计算产生革命性影响,真正为人类提供没有限制的计算能力。从追随者成为引领者,这是每一个科技公司的伟大机遇。”2015年7月30日,阿里云联合中国科学院成立量子计算实验室,探索超越经典计算机的下一代超快计算技术,随后阿里云联合中科院发布量子加密通信产品,如今云上量子安全加密数据传输服务已在阿里云开放。
甚至,全球最大地基增强系统运营商“千寻位置”,研发出全球首个支持A-北斗的辅助定位平台FindNow,而该系统正是结合阿里云的力量,助力无人驾驶、导航、救灾等新技术定位。
然而,18年来,阿里的这种技术模式却一直被马云认为是 “兵工厂模式”——技术跟着市场走:“这种模式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马云认为阿里要彻底摆脱电商思维,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
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地基”
这一切,只是因为马云的一个诉求:阿里巴巴在未来20年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企业盈利。就像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驱动人类科技和生活的进步。新经济体必须建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术思考之上。
马云阐释:“一个服务20亿人的经济体,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我们将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担当未来的责任。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我们将组建崭新的团队,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全力以赴。……阿里巴巴将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一言以蔽之,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根基是什么?终归要建立在新技术思考上。
2000年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股票交易柜台雇佣了600名交易员,而如今,他们只剩下了两个股票交易员,这只是华尔街金融公司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企业现代化的现状,侧面反映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马云说,人工智能正在极大的解放人类的时间,从而解放人类的创造力,机器应该是帮助人类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比如阿里用1万人实现了沃尔玛过去60年230万人所达到的销售额,就是新技术的力量。
从这个量级来看,阿里不仅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而是一家技术和商业结合的企业,不断鞭策阿里巴巴在技术领域攀登。
中国版NASA,并非“沙上建塔”
或许60年前,美国人建立NASA是基于一种自信——他们将作为人类最尖端科技的代表,探索太空,探索人类未来。的确,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的科技命运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第三世界国家只是跟随者和沿袭者。
而马云在3月9日的讲话,不再落脚在一家企业的利益得失,重点词只有一个:“世界”。马云口中的“NASA”必须围绕新经济体的三大使命展开技术思考:让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让机会更加均等;让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Sustainable);让未来生活更加健康快乐(Happy&Healthy)。
事实上,阿里巴巴之于中国,正如苹果Google之于美国、奔驰之于德国。正因为肩负着这般“科技国家队”的使命,阿里巴巴的技术要解决的不只是商业的运转,更应做到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的能力、提升国家技术实力,进而对人类的科技命运有所担当。
这样的豪言,并非“沙上建塔”,而是建立在中国整体经济和科技的崛起之上。
我们所见中国科技崛起的现状,是超过5亿中国人在频繁使用移动网络;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年龄比美国用户年轻15岁。这个市场让所有跨国公司垂涎。
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正在迅速成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医疗……这些变化像毛细血管一样,渗入并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的科研知识环境正在完善。备受西方推崇的科学出版物《自然》杂志在长达38页的特刊中表示,如今中国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已位居世界第二且仍在迅速增多,“一个研究型国家的迅速崛起: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与在高质量科学领域的直冲云霄交相辉映。”
中国的前沿科技正迅速在全球站住脚跟。2017年的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年会,原定于一月底在新奥尔良举行,时间恰好撞上了中国的春节。这在过去没有什么,但现在却不同了。鉴于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重要性,最后会议不得不延后一周,在旧金山举行。而且,在这个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美两国最终被接受的论文几乎一样多。这在过去很难想象。
中国的科技产品更是以让人吃惊的量级出现,新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涌现,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科技产品市场,成为股票研究分析师们的噩梦——他们甚至难摸清一个公司的市值。
巨浪总在飓风中产生。马云的NASA计划,正是在中国科技和经济崛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意味着中国开始从追随走向引领地位,体现着一个新兴国家对人类科技命运的责任和担当。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2年,周媛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创立万码优才,试图用AI重构传统招聘行业,为数字人才打造一条从“求职”到“职业成长”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