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事关中国能否抓住机遇的战略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为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来贺信,深刻阐明新时代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践行嘱托6年来,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着力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陈吉宁书记指出:“要突破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打造创新‘核爆点’和‘新风口’。”
2024年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即将在浦江之畔揭开帷幕。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时间节点,在AI Agent再次引爆人工智能新热潮的现在,在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不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此次大会讲“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作为主题,聚集世界各国代表、顶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初创团队等,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深度发展时代下的热点话题。
本届大会由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打造“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评奖赛事、智能体验”四大板块,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产业动向、向善治理等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普遍关心的领域。
一、过去六年回顾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在上海成功举办六届,持续做优全球人工智能“科技风向标、应用展示台、产业加速器、治理议事厅”功能。从WAIC2018年(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WAIC2019年(智联世界,无限可能),WAIC2020年(智能世界,共同家园),WAIC2021年(智联世界,众智成城),WAIC2022年(智联世界,元生无界),到WAIC2023年(智联世界,生成未来),大会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会议,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果集中展示和跨界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上海建设人工智能高地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展现城市软实力的靓丽名片,有效地推动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过去6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共吸引80万人次观众线下观展,25亿人次线上参会,成为国际人工智能行业品牌盛会。以会聚智。六届大会共举办论坛、活动500余场,引领产业发展前瞻方向。以会引才。超千名学界大咖、领军企业家、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带动一批重大创新机构落“沪”;大会活动辐射百万级AI开发者,注重女性、青少年等多元群体参与,汇聚创新创业活力。以会兴业。六年来,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一大批创新产品首发首秀,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发布,一大批项目实现产融对接;大会链接全球顶级资源,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注入蓬勃动能,也展示了上海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机遇,加快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坚定决心。
二、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上海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持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环境,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布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多年发展,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全部落地,形成从底层芯片到核心算法、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一是创新规模持续扩大,优势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规模方面,规上企业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落地徐汇,自去年9月揭牌至今已吸引上、中、下游近8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形成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等全面保障,目前徐汇全区共有大模型企业150多家,已有22个大模型通过备案。空间布局方面,上海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集群,“4+X”格局基本成型。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见附件1)聚焦智能产业与科创融合发展;徐汇西岸智塔(见附件2)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闵行马桥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见附件3)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临港滴水湖AI创新港(见附件4)加快政策创新和前沿产业集聚;全市16个区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了N个AI特色园区。
二是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大模型方面,目前上海已形成“1+4”通用大模型格局,即一款开源大模型,两款大模型已商用,另有两款在研。全市已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商汤“日日新”、稀宇科技“海螺问问”、阶跃星辰“跃问”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随着今年通用大模型数量逐步收敛,大批工业、金融、消费、教育、生活、宣传等领域垂类模型加快应用。
今年,上海还发布了《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大模型的“11条”,从支撑大模型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要素供给能力等四方面加速大模型发展。智能算力方面,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燃料”,为此上海拿出三招——建立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标、资金支持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对算力建设主体给予奖励;对于租用大模型的研发企业,经评估后给予最高10%的租用补贴。
语料数据方面,“语料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因为这是大模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目前上海已开源“书生·万卷”等7批数据集,共4200亿Token高质量文本、1TB视频图文混合数据,赋能国内大模型创新。
上海正组建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鼓励多元主体共同推动高水平语料数据要素建设,建立语料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充分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深化以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评估认证机制,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建立语料数据交易板块。人形机器人方面,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替代品,人形机器人有望极大限度解放生产力。今年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子浦东,为人形机器人创新引领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国内发布了12款人形机器人,4款出自浦东,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近两年来,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手、足、关节等多个模块积累了关键技术,并实现小规模量产,傅利叶GR-1、智元新创的远征A1、中电科21所的1号机器人、开普勒的先行者等多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实现双足避障行走。如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GR-1,高1.65米、重55公斤,拥有模拟人类体形的头部、躯干和四肢;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攻人形机器人的手臂部分,其研发的“拂晓”机器人系全球首台自适应机器人。
三是产业基金带动投资,创新要素持续集聚。强化资金支撑保障,发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释放基金乘数效应,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资31亿元,开投三年来整体投资进度超过70%,母基金部分投资了红杉、奇绩创坛等12支子基金,撬动投资规模572亿元。
四是培育多层次人才梯队,实现人才引领创新。人才规模方面,近年来,一批顶级专家和青年英才来沪发展,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从10万人增长到25万人,约占全国1/3,全市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0所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创立了人工智能中高级人才评审,已经评选了249位。做强增量方面,上海也在全国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已经有450多人获得了这方面的认定。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这些新兴岗位也为年轻人带来新行业中的新发展空间。政策支持方面,上海也推出了相关的人才支持政策,比如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新团队核心骨干和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点落户政策。在奖励方面,实施了AI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2万多名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拿到这方面的奖励。
五是安全领域先行先试,创新治理持续完善。政策规范方面,人工智能“上海方案”敢为全国之先——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国内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实施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建设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成立运作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法治、伦理、安全倡议和报告,探索构建体系化治理框架,统筹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努力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上海标准”,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上海智慧。战略咨询方面,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力求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和技术精英,统筹考虑前瞻基础理论研究、国际协作、未来创新应用等,形成最权威的概念和共鸣,目前专家委已集聚40余位顶尖专家建言献策。在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下,设立上海市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委员会,推动建立本市人工智能领域伦理道德自律规范,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三、本届大会亮点
1.百场论坛群星荟萃。会议论坛将按照“1+3+10+X”架构焕新呈现,包括1场开幕式和全体会议,全球治理、产业发展、科学前沿3场主论坛,10场主题论坛和若干场行业论坛,涵盖AI伦理治理、大模型、数据、算力、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智慧工业、自动驾驶、投融资、教育与人才等重点话题,全面体现AI向善、国际合作、共治共享的价值导向。大会凝聚超过1000位全球领军人物,五洲齐聚,泰斗云集。目前已有9位图灵奖、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和88位国内外院士确认参会,共200余位重磅嘉宾将与会发表演讲,共同推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展览展示精彩纷呈。大会展览面积超5.2万平方米,重点围绕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三大板块,生动展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创新图景,聚焦大模型、算力、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从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探索、AI PC终端的普及与优化,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到智慧城市的推进,集中展示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最新成果,首发一批备受瞩目的创新产品。目前已有特斯拉、微软、施耐德等500余家企业确认参展,市外企业和国际企业占比超50%,展品数量已超1500项。本次大会还特设立“H3全域链接馆”,集创新孵化、投资路演、场景发布、供需接洽、人才招聘等全域生态功能于一体,为参展各方提供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其中,《FutureTech100未来之星创新孵化展区》将挖掘全球最具创新前瞻性、成长潜力和商业价值的初创项目团队,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3.“三赛三奖”引领风向。本届“SAIL奖”共收到海内外参评项目超200个,国际项目申报比例创新高。青年论文奖共征集全球优秀论文159篇,国际论文占10%。“云帆奖”将遴选出在人工智能领域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此外,BPAA第四届全球应用算法模型典范大赛、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浦源大模型挑战赛三大品牌赛事将共同助力打造AI产业的高品质人才生态。
4.智能体验全面升级。应用体验聚焦人形机器人、虚实融合、自动驾驶、无人机、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打造全新智能科技盛宴。AI Agent将成为观众参会智能大管家,机器人矩阵将与观众亲切互动。首个三维一体、AI盛行的“模力奇域”,以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AIGC等技术,结合AI AGENT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场景,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现实与虚拟、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之旅。“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综合区聚合三大“AI+中心”,通过场景展示、场景发布和需求撮合,着重解决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应用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产业上下游的深度链接。100+个买家团组、100+个应用场景撬动百亿级采购需求。
5.筑巢引凤聚集AI人才。大会重点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将举办中外院士与高校校长对话、百位云帆奖得主交流、人才发展测评、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女性菁英交流、青年科学家座谈交流、优秀论文路演等多元活动。同时,设立新秀开放麦和创新项目路演环节,为青年新势力提供展示的舞台。
6.全民互动迈向AI普及新时代。大会致力推动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AI普及新时代。精心策划WAIC美好奇妙夜、创作者分享、海内外KOL探馆、网络名人座谈会等一系列全民可感知、可参与的活动,为公众提供深入了解AI技术的机会,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和潜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亟需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趋利避害、管控风险,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去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就各方普遍关切的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思路,为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今年2月,李强总理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广邀各国嘉宾出席本届大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政府代表来自各地区,既包括人工智能发展较为领先的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
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本届大会将搭建开放包容、平等参与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邀请各国政府及产学研代表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议事厅”,助力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通过各方各界全面深入讨论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问题,防范人工智能潜在风险,充分挖掘其带来的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造福全人类。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期待在本次大会期间上,听到人工智能领域弄潮儿的最新观点、看到颠覆想象的科技新品、见证人工智能技术的杰出成就、感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生活,全球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开发者、媒体人携手共进,共创人工智能共商共享、善治善智的美好未来。
附件1 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情况介绍
张江人工智能岛位于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区,是由张江集团负责开发运营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聚集地,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上海市首批“AI+园区”试点应用场景、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承载区。
张江人工智能岛产业集聚、生态完备、场景丰富、人才荟萃、创新活跃,是率先尝试、大胆创新的试验场,是拥抱科技、展望未来的体验馆,更是集聚产业、创新发展的推进器。
目前,岛上有21幢建筑,30多个智慧未来的应用场景,集聚了IBM研发总部、微软AI&IoT Insider实验室、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巨头,ADA Health(中德)、齐感科技(中以)、远景智能(中新)等合作项目,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阿里巴巴上海平头哥、云从科技、小蚁科技、汇纳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以及张江创业工坊@AIsland、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IBM Wastson Build 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创新平台。
作为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张江人工智能岛率先应用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并以整个园区为载体,为技术与技术、产品与产品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围绕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岛上与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在联合试验和交互体验中实现新技术的交流和创新。机器人执行安保执勤,无人机飞行巡检,河道中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监测水质,装有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消防、绿植灌溉、智慧路灯、智慧井盖和智能水务都各司其职,整个园区动态都能即时反馈至AI智慧中心的大屏幕上,让管理者通过一块屏幕即可管理整个园区。
此外,张江集团还与龙头企业共建孵化器、共设投资基金,并搭建集创新转型工坊、创新实验室、项目实战空间、应用演进与运营四维一体的人工智能“能力开放工场”,实现联合创新,塑造产业垂直生态。张江人工智能岛计划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最集聚、类型最丰富、人才最密集的产业新地标,是“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最佳实践区。
未来,张江将以张江人工智能岛为主轴,推动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项目加快集聚,并将技术和应用扩展至整个张江科学城,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完成张江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创新孵化平台等载体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张江多个场景下的应用,围绕“智能技术+智能应用”,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形成具有先导和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发展“张江模式”,力争建成中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与体现人工智能最新技术、最高水平的应用示范区。
附件2 徐汇西岸智塔情况介绍
西岸智塔(AI TOWER)位于徐汇滨江西岸数字谷。西岸数字谷占地52公顷,是上海市“4+X”融合创新载体之一,于2020年入选上海市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于2021年入选首批“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西岸智塔有着迷你版“垂直硅谷”之誉,总建筑面积超50万平方米,分东、西塔楼,双子楼建筑高度分别为200米、235米。作为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徐汇区人工智能新高地建设的重要载体,西岸智塔致力打造技术落地的“全球试验场”,通过汇聚一批顶尖的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机构落地生根,形成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创新产业生态,加速打造科创主阵地。
西岸智塔已初步建成了集总部办公、国际交流、应用展示、研发转化为一体的高质量数字经济楼宇,打造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雨林型”创新生态体系。
西岸智塔为企业间学术交流、业务合作提供了便利。西岸智塔的办公区域内,为入住企业提供了“不出楼”的配套服务。比如,45楼空间是对所有企业开放的,企业发布重磅产品,举办重要活动,都可以免费使用这里;5楼有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配备会议室功能,还有国际人才交流、知识产权品牌指导、线上服务等。
西岸智塔严格按照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是办公空间更是应用场景。大楼向东三百米,就是龙腾大道,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西岸艺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十余家左右的艺术场馆在大道两侧鳞次展开,为AI赋能提供了更多应用场景。在油罐区改造成的未来公园内,无人车穿梭其中,园区计划把这里打造成最前沿、最新潮的科技文创产业集聚。
在东塔楼内开发的会议室、活动预约以及楼内咨询服务,使得楼内这个小空间里,也可以实现一网通办。在大楼进出管理、异常行为监测、智能会议记录等方面,人工智能更是大显身手,“力争打造人工智能场景实验场。”
目前,西岸智塔已集聚了三大基础研究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上海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两大顶尖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平台——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商汤科技、明略科技、依图科技;更有大批垂直细分领域标杆企业——中电金信、联影智能、亿欧国际等,汇聚了1位图灵奖得主、8位院士、150余位博士和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入驻办公,累计产生专利、商标和软著等知识产权1万余项。
附件3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情况介绍
2019年7月,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规划汇集全球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科技元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千年冈身之上的未来之城”,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区域整体开发的创新试验区。计划用10年时间,逐步建成人工智能开发先行区、产业应用特色集聚区、未来城市发展试验区。
试验区规划面积15.7平方公里,未来可出让用地2060亩,可盘活存量土地资源2413亩,将有1000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和6000亩蓝绿空间待开发和盘活,是市内区域面积最大、可盘活土地最多、可打造应用场景最全的特色产业园区。试验区以“一轴一园三区四廊”串联全域,“一轴”,即以中青路智创轴。“一园”,是上海未来之舟生态公园,并延展出4个社区公园和7个口袋公园;“三区”,分别是“北智汇”应用综合实践区、“中智创”复合中央枢纽区、“南智造”创研生产制造区。“四廊”,分别是智慧山丘实践走廊、紫东路绿荫走廊、工农河蓝水走廊、云工坊创客走廊四条东西向生态景观廊道。试验区是上海人工智能4大融合创新载体之一。根据市政府批复的试验区建设发展方案,试验区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新硬件”等“四智”产业,形成偏硬产业定位,与张江、临港、徐汇西岸等其他3大载体错位发展。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千亿产值规模。
试验区毗邻上海交大、华师大、莘庄工业区、紫竹高新区、大零号湾等知名高校和创新园区。周边现有国家级研发机构22家,市级研发机构122家,外资研发机构42家,为试验区提供了丰富的科创资源。
试验区成立以来,聚焦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新硬件等“四智”产业定位,加快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域实体企业近400家,包括世界500强企业24家,跨国公司总部1家,跨国公司总部型机构1家,独角兽(潜力)企业4家,哪吒企业2家,估值1亿元以上企业7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区域内100多家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主要集中在智能机器人与软硬件基础支撑体系细分领域。2023年,试验区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市首批17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域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600亿元。
试验区围绕“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为特色的未来之城目标愿景,“千年冈身之上的未来之城”的总体空间框架和功能已经清晰,按照无界融合理念,打造马桥文化村、望汇路历史长河、AI智研盒子、开放式街区等精品项目,一个聚合产业地标(上海工业智能中心)+文化长廊(望汇路历史长河)+绿地空间(绿里线性绿地)+共享盒子的未来城市“微样板”正在悄然呈现。
附件4 临港滴水湖AI创新港情况介绍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临港提升主城区产业能级、集聚产业人才的重要安排。2022年8月,管委会正式发布“滴水湖AI创新港”,计划在临港主城区打造人工智能集聚区。经过2年时间建设,在“AI创新港”及协同园区已集聚起AI核心企业近200家,导入研发人员6000余人,园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AI创新港”核心区位于临港地标景点滴水湖畔,重点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前沿产业协同发展的城市产业集群;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文旅为代表的“全域AI”智能应用场景;商业、文旅、教育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功能性商圈。
产业方面,“AI创新港”已形成五方面优势:一是智算企业生态完整,拥有燧原、寒武纪、昆仑芯、地平线等一批国内头部的智算企业;二是工具软件集中度高,拥有十几家国内头部EDA和IP服务企业,如华大九天、概伦、国微思尔芯、芯原、滴水智行、睿赛德等;三是垂类应用场景丰富,拥有全域自动驾驶测试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国际金融湾、国际数据港以及丰富的产业智能化场景;四是智能算力规模领先,作为上海市算力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算力规模约占全市20%,拥有商汤、有孚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八家智算中心;五是智能终端多元布局,拥有智元,新松,中车艾森迪等机器人,以及舜宇、鲲游、显耀显示等智能穿戴企业。
场景方面,打造图灵广场、滴水湖AI展示馆、AI党建服务中心等AI技术展示空间,通过智慧互动灯、时空之门、图灵雕塑等七大应用项目,向居民、游客提供沉浸式智慧交互体验及科普场景。同时打造基于AR、LBS及虚拟服饰的社交化互联网产品与孵化,举办集市活动、学生活动、网络直播活动等形式的潮流活动,并搭建相关创业服务体系。
配套方面,港城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功能齐全,斯南格尔、万枫等高端酒店相继投用,可更好地服务远来的行业人士;华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滴水湖学校等院校贴近产业一线培养专业人才。
下一步,临港将利用在算力、芯片、场景等方面优势,在“AI创新港”打造具有临港特色的智算产业集聚区,通过建设一批功能性平台、支持一批科研机构、成立一批产业联盟、集聚一批核心企业、完善一批专业服务、打造一批示范场景等举措,进一步提升“AI创新港”产业能级。同时,也将通过研发创新、物业载体、人才保障、住房供给等各方面方策,为人工智能企业在临港发展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