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大时代。企业转型创新的不确定性,和不同企业数据类型的各异性,让企业的技术蓝图变得看起来千差万别,业界一直在寻找共性所在。而对于技术公司而言,在也走到了一个分水岭,面对复杂的需求,是分一块小蛋糕?还是联手做大蛋糕?答案显而易见,单打独斗已是过往,“生态”正成为产业高频词,而率先在业界抛出“被集成”“黑土地”等生态理念的华为,则在福州举行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 2019 更进一步,定义智能进化趋势下的未来生态。
生态都在谈,自然各有差异。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将生态比喻为三种形象。第一种是“企鹅型”生态,顾名思义就是在冰天雪地里抱团取暖,它的个体非常弱小,被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来应对挑战;第二种是“游侠型”生态,它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往往基于一个项目或一个目标形成一个短期的合作机制,目的就是为了一击击中。
第三种则是“军团型”生态,以罗马方阵为例,军团型的个体能力不会比游侠型更强,但军团型的整个结构明确定义了各项能力和角色,且会根据战时的变化进行有效调整,更重要的是,军团型方阵里有比较严密的指挥系统、作战系统、后勤系统,使得军团的个体在整个平台的统一调度下能够形成目标的统一,步调的一致,显然这种协同、灵活的生态,最为强大。
而对于 ICT 产业而言,目前最大的环境变化之一就是智能的知识和应用普及。蔡英华以“军团型”生态引领者宣布了几件“小事”和一件“大事”,来回应这一数字化转型时代的需求。
人工智能,第一个门槛可能不止是“智能”,而是“人工”。业界经常在讨论技术,却往往忽略了技术背后的人才。蔡英华认为,人和人才本身,就是技术进行演进、复制、延伸的一个主体。
随着技术的迭代,供需关系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鸿沟。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到2023年,智能人才的缺口将达到约200万。显然,智能时代如何抓住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对此,华为这第一件“小事”,就是打造全周期的人才供应链。所谓全周期人才供应链,就是华为从在校教育到最后成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的整个周期内,提供人才支持计划。
图:华为人才供应链计划
1、在校阶段,华为会和高校协同来提供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的规划、课件的开发以及类似于软件开发云这样的资源应用。
2、学生学有所成之后,华为会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呈现成果,并把成果注入市场;这时候,华为会为学生打造一个全职业化的认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到 2019 年,华为预计获得 HCR E证书人数将达 1 万人)。
3、学生临近毕业,华为会牵头进行人才双选,为人才和合作伙伴之间搭起一个桥梁(2018年,华为线上线下共组织了 30 逾场人才双选会,为 2 万多名 ICT 人才牵线搭桥)。
4、当人才进入职场,华为又会为职场菜鸟提供新人训练营,当他在职业化的进阶之后,华为将依托生态大学进行精准型的赋能。
5、当人才成长为管理者,华为会和全国最顶级优秀的商学院进行协同,对管理人才进行再度培训。华为计划投入 10 亿人民币,联手超过 300 所高校,为 50 万人才提供赋能规划,打造 ICT 普惠人才。
人才成长的全周期无一遗漏。
除了培养 ICT 普惠人才,在整体人才供应链的体系下,华为也制定了专为 AI 人才打造的培育计划,叫做“创智计划”。未来两年内,华为将和 30 多所高校合作,在 4~6 个 AI 领域的研发方面进行系列教材的输出。华为预计,未来两年内,通过“创智计划”获得认证的 AI 人才约 1万人,包括 6000 名 AI 工程师,3000 名 AI 资深工程师,1000 名 AI 专家,以及100名顶尖高校人才教育家。
“华为和在座每个人都一样,都想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再次兴起浪潮,抓住机遇的核心在于是否有合适的团队和足够的技能。华为希望通过创智计划,为生态注入足够的新鲜血液。”蔡英华说。
图:华为人才供应链计划之AI人才培养计划
解决人才问题之后,战斗仍未结束。华为发现,当面对智能时代市场的变化、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如何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是眼下另外一个挑战。华为一直说“把复杂要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和合作伙伴”,在蔡英华看来,解决方案同理,从开发、到验证、到销售应该更加简单和便利。
因此,华为所做的第二件“小事”——解决方案计划,向伙伴们提供“三驾马车”,包括数字平台,OpenLab,以及Marketplace,从上市到销售形成全周期的支持计划,便于华为的合作伙伴打造贴近客户需求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图:华为解决方案计划,向合作伙伴提供“三驾马车”
图:华为解决方案计划之“数字平台”,它除了本身是一个技术平台之外,更多的是一个汇聚生态合作伙伴的平台。数字平台集结了 100 多家 SV,形成 100 多个解决方案,主张“让解决方案绽放漫山遍野”。
图:华为解决方案计划之“Marketplace”。2019年,华为会对 Marketplace 注入更多的智能要素,目的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解决方案推送给正确的客户。
有了行业解决方案,挑战还在继续,解决方案越复杂,就越要定义它本身的边界,以及控制它的交付周期和界面不确定而带来的风险,一旦交付没有达到预期,不仅影响客户满意度,也容易丧失商机。“华为希望和大家力出一孔,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能力的互补。”蔡英华说。
因此,华为所做的第三件“小事”——服务伙伴能力提升计划。华为会进一步聚焦顶层设计、集成验证、全栈运营能力,而华为的合作伙伴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来选择重点发育的领域。
华为计划,在未来三年中投入3亿人民币,且在 2~3 年内培育出相应的交付能力的项目经理,行业云和大数据的项目经理,同时将在深圳和苏州成立行解服务验证中心,将华为的服务能力方案化、产品化。
光说不做假把式。在此次大会现场所在的小岛上,华为就速建了一个智慧园区——“智慧岛”,成为华为行业解决方案交付的最好例证:华为搭伙 20 多家合作伙伴,部署了 208 部摄像机,13 部闸机,1000 多个传感器,打通 33 个系统,仅花了 30 天,就搭建了一个全场景解决方案的真实环境。
一花一世界,“智慧岛”可谓是智能世界的缩影,内涵丰富的产业形态——办公、工厂、物流、公寓、酒店、学校,每一个场景都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5G等技术的结合,最终融合为一个万物互联网的智能世界的一角。
图: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园区业务部总裁苏宝华说:“智慧园区产业风口已然来临”。
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园区业务部总裁苏宝华介绍,华为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包括一经一纬,经线是 7+X “通用园区”,包括智能运营中心、综合安防、便捷通行、资产管理、设施管理、能效管理、环境空间7个场景,旨在重塑园区的运营管理;纬线是4+Y “行业园区”,包括首批发布地产园区、政府园区、智慧校园、化工园区,旨在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未来,华为会逐步丰富场景,打造场景化、可规模复制、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图解华为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图为此次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 2019第一天真实的园区场景,这里展示智慧园区IOC,IOC是智能运营中心。园区管理有一个基本目标:可视、可控、可管。通过园区的 IOC,能够实现状态可视、业务可控和事件可管。
华为之所以能够与合作伙伴高效协同,有一个关键点不得不提,就是企业e+。企业e+,上线于 2017 年,是华为用来聚合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员工的数字化平台,也是华为内部数字化实践的案例,可谓生态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去年底,华为企业BG中国区发布了新的服务业务Slogan:“品质服务,一起实现更多”,面向这个诉求,这第四件小事就是华为对自身生态商务流程的数字化重构。
生态平台,包含了注册认证、报备授权、返点激励、业绩查询、政策传递和案例方案信息推送等,涉及了与伙伴合作的全部商务环节,重构之后,这些服务得到了优化。比如业绩发放将从40天缩短为1分钟;认证注册周期将从两天下降到秒级;业绩激励将从不可视,改变为可视;伙伴认证将从5天降至3天。
“这些数字看起来似乎意义不大,但是如果把一年数十亿激励金额发放时间缩短到秒级,相信是对合作伙伴现金流绝大贡献,也是对我们资金运营效率提升的贡献”,蔡英华表示,“而其背后意义就是,华为数字化转型红利对伙伴的更多外部变现”。
正如开篇所提,数字化转型场景尽管千差万别,无论对用户选型,还是对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交付都构成重大考验。但是华为打算给出一个更为通用的答案,蔡英华在演讲的最后抛出一件“大事”,华为发布了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蔡英华用经过实战考验,作为总结华为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价值的开篇——它来自于华为自身长期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同时,它也是华为服务于十几个行业,服务一千多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积累。“我们相信这个方法论是实践出来,而不是空喊出来”,蔡英华表示,“华为在全球14个研发中心做到了基于云的协同开发,在全球的170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实现协同运营,都是数字化转型的积累所在”。
华为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
1、坚持一个战略。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志就是它是否是企业的战略。
2、要创造两个保障条件,在核心战略的基础上要做到匹配的组织转型和文化转型。
3、三个核心原则,需要企业做到战略和执行的统筹,技术和业务的集成和自主和合作并重。
4、四个核心行动。转型具体工作需要从顶层设计、平台赋能、生态落地、持续迭代。
为了让用户更能上手这套转型方法论,华为还在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设计中设置了一整套的SPEED工具,包括成熟度评估、实践库等等。正因如此,华为将这套方法论定性为包括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织、流程等众多要素的科学模型,能够将数字化转型系统化向前推进。
正如华为公司董事企业EG总裁阎力大所说,华为企业业务有一个新的追求,就是打造数字世界的底座,坚持做无所不在的连接,坚持做无所不及的智能,共建智能时代的新生态。而无论是几件“小事”,还是一件“大事”。其实都反映了华为面向企业业务的核心思路——赋能生态、普惠技术、推动应用。
当万物互联网的智能世界,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场景,都正在被重新定义和创造。华为企业业务从“被集成”到“Huawei Inside”,正是对“数字中国的底座、数字世界的内核”的升级兑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