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12月30日 大连报道(文/周雅):走过了二十多年的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经济模式的升级换代中,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
尽管软件与信息服务从业企业数量多,但全国3万多家企业近一半的营业额低于5千万人民币,没有能力开发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大型项目,这个数据折射出中国软件业“小、散、弱”的特点,也反应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
面对“软件定义一切”的重锤,正处于发展期的软件产业或许迫切的需要变革方案。在2016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上线大会上,华为软件开发云正摩拳擦掌。
“从信息产业发展角度看,整体未来信息产业最终的竞争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芯片方面,第二个就是软件及平台。”华为企业云业务部总裁杨瑞凯接受CNET采访时判断。
然而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软件产业挑战重重:交付周期越来越短、质量控制风险加大、多语言混合开发成为常态、代码管理难度提升、跨团队跨地域开发越来越多、协同效率遭遇瓶颈,软件服务化将成为趋势。相应的,软件企业需要轻量化、服务化、社交化和智能化的研发工具。
华为企业云战略在2015年7月30日正式面向全球发布,目前已构建了一张覆盖广、规模大的云服务网络,触角已经延伸到克拉玛依、玉溪、泸州、宿州、襄阳等地。不难看出,华为企业云正马不停蹄的在全国加快扩张云服务版图,所服务的行业从金融领域逐步扩展到政府公共服务、大企业、中小企业群体等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研发能力。
华为在中国有14个研究基地,在全球有22个联合创新中心,8个研究所,每天接触几千个项目,由分布在全球的团队同时进行开发,由此逐渐摸索出基于云上开发、DevOps和全生命周期三个研发理念,为的是提升整体软件研发开发的效率。
然而,在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陶景文的回忆中,华为过去的研发是零散的,尽管有八万个研发人员,基本上一个产品有一套甚至多套装备,但是从一套软件的开发到完成,要搭建代码的验证、测试、上线,光环境准备就要花上月的时间。以前,华为每个月一亿行的代码编译时间超过25分钟。现在,华为通过软件开发云,将所有的编译资源进行了集中的处理,把原来的编译时间从过去的25分钟降到了7.5分钟,版本的编译速度从94分钟升级到31分钟,把研发环境的准备时间由月级降低到了小时级,甚至分钟级。
华为软件开发云是在华为企业云面向软件开发团队提供的智能化软件研发管理平台,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向开发者开放,即开即用,开发者能随时随地能在云上进行项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码检查、编译构建、流水线、测试、部署和发布等。
华为软件开发云迅速找到了落地的土壤——大连。2015年6月,华为和大连签订云战略合作协议,华为也在大连成立了云创新中心,在这个中心华为落地了软件开发云的项目,一年后,双方探索了这样一种实践:首先是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为大连市扶持的一些高新园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了端到端的软件研发平台服务,具体涵盖从软件研发的项目管理、项目的配置管理到开发、测试以及部署上线。
简单说,就像是华为帮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快速的研发工厂,所有软件的研发过程在里面加速,让其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未来的创新是由软件定义的,我们将引入非常多的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率先在华为的产品研发、创新、营销、供应、制造实现我们倡导的ROADS体验(Real-Time实时、On-Demand按需、All online全在线、DIY个性化自助、Social社区化交流和分享),让华为的业务实现实时、在线、按需定制的服务。”在陶景文的解读下,大量依赖数字处理的新型业务形态正在出现,软件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大,软件产业的定位也将会越来越高。
“聚焦I层、聚能S层”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一直是华为云生态的本质。杨瑞凯再次强调,未来云的世界,实际上要重构很多这种价值链和利益链的,在这样一个新的整个价值构成当中,华为公司只是获取了I层的一点点的未来云的价值。华为更愿意把软件开发的能力做成一个PaaS能力,而不去做SaaS的应用。
陶景文用三个“希望”重申了华为软件开发云未来的价值观:“说到未来,打造一个全联接的平台,需要打开金字塔的顶端,把人才从为我所有,变化为为我所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华为软件开发云,打开一个这样的窗口,把华为背后的数千亿的生态环境给广大的软件开发人员,为他们打开一个窗口、一个渠道;我们希望通过软件开发云,能够将数千万的软件资源有效的整合,并跟华为企业的生态环境能力连接在一起,为软件产业创造价值;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使得开发团队可以基于云服务的模式,按需使用,随时随地在云端进行项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码审查、编译、构建、测试、部署、发布。软件的开发通过软件开发云必将更加简单、高效,开发者能够专注于快速创新和应对永无止境的需求变化,大幅度提升软件开发的个人和团队的交付能力和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